《藝術史學方法的職場存活術 —以藍玉琦為個案探討》

2024年12月10日 北藝大美術系館 302A

今天立芸老師的《中國美術史學方法》課程邀請了典藏古美術的總編輯藍玉琦(以下以暱稱小藍學姊稱呼之)來分享職場心得,整體來說是一場氣氛輕鬆的分享會。小藍學姐是北藝大美術史研究所的校友,畢業前就進入典藏工作,一路晉身到總編輯。

小藍學姐的聲音很宏亮,講話很幽默,語速非常快。今天講座的內容有些跳躍,從求學過程跳到典藏雜誌的創辦,又跳到雜誌的廣告收益等等,方向既廣且雜。我猜總編輯的工作大概非常考驗快速思考,臨機應變的能力。後來簡報上有一頁是總編輯的工作職責,果然是五花八門、無所不包。(註一)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2024年5月「故宮體檢」專題,典藏古美術請了19位學者分享了他們對故宮的觀察與建言,這個報導當時很快便傳到了故宮,引起了內部的討論。我認為這是媒體發揮其正面功能的一個很好的例子。

拍賣場也是中國古美術媒體著要接觸的場域之一,小藍學姐也分享了他對中國大陸與香港的拍賣現場的觀察。比如拍賣台上所顯示的各國幣值的即時喊價其實變反應了買家的國家背景,也就反映了每個國家的經濟情況。拍賣現場有用電話、紙條、網路以及現場競價的買家,其實拍賣官與買家的位置編制也會影響到拍賣進行的順暢度(拍賣官應該要清楚看見所有人的動態)。而過去拍賣現場曾是需要著正裝的正式場合,近年隨著大陸市場的崛起,大家的穿著也轉趨輕鬆隨意了。以上是小藍學姐轉述其所見,他也分享了在不同拍賣活動現場錄製的影片。透過這個講座,我發覺學術和媒體一樣需要使用客觀的語言,但媒體人的視角真的很直觀地反應了當代的價值觀,而學術相對更講就脈絡,也多一些保留空間。

近尾聲時我們也談到了AI時代的來臨,整體而言,大家對這件事有持正面也有負面看法的,但一致地抱持一定程度的不確定感。小藍學姊則是比較務實也比較正面地認為要將AI當做一個好用的工具去使用。倒是立芸老師提到他在美國的友人已經面對了職場上以AI取代人力,出現裁員的狀況。而我個人則是認為AI終將成為我們生活的一環,比較偏向靜觀其變。

最後Q&A時,我詢問畢業後的學長姐待在藝術圈的人多嗎?他提到許多人其實會回去做跟大學專業相關的事情,也林林總總地提了一些例子。不過以總結來說,就是務實、做好自己想做的事,然後身心靈要健康。_


註一:我參加講座有個心得,那就是實務工作者在分享他們的工作情況時,內容經常是有點混亂的。我想能上台分享工作經驗的人通常都有突出的經驗或能力,並且面臨的職責也更為複雜,也就表示工作現場往往是混亂而有許多突發情況的。除非經過特別的梳理,不然這往往會反映在他們的敘述上。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