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心得文完成於2024年11月1日,是以王鴻泰的〈閒情雅致—明清間文人的生活經營與品賞文化〉為基礎,延伸初探明朝繪畫中的文人茶文化。〈閒〉文為陳慧霞老師《明清文房珍玩》的課堂指定閱讀,原文發表於《故宮學術季刊》第二十二卷第一期。
以下進入內文_
開學第八週《明清文房生活》上課進度首次進入文房珍玩主題,指定閱讀〈閒情雅致—明清間文人的生活經營與品賞文化〉(以下簡稱〈閒〉)。作為明清文人文化的入門閱讀,本文首先將〈閒〉分節摘要:
一、前言:明代晚期逐漸形成的士人文化,是一種將「閒」、「隱」、「雅」等生活理念串聯而起的獨特的社會文化。本文旨在檢視這一文化的特色及組成架構。
二、若真有所癖,將沈緬酣溺,性命死生以知:文人文化追求一種特定的精神境界,有相對於庸碌的『閒情』,發乎心的自然趣味(文中以童趣稱之),而且還須投注心神直到『癖』的境界。文人文化涵蓋評書、品畫、㵸茗、焚香、彈琴、選石等活動,專精程度也成為價值判定的標準。
三、一生最相親傍:文人文化的一大特點乃是將上述之活動融為生活的一部份,相關的用具(長物)也就成為把玩欣賞的對象,不僅促成文人文化的審美標準,還有許多相關著書,乃至於相關產業(如仿古工藝)。
四、臥訪把玩,如美人好友:作為生活的一環,文人文化活動是充滿感官性的體驗,而品香與品茗是文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嗅覺與味覺體驗,不僅有許多細膩的講究,也因為其與調節心性的特質而成為一種帶有精神性的活動。
五、坐臥把玩,乃為得花之性情:弄花有各種層次的樂趣,有將花人格化的移情視角欣賞之,也有把山水自然物引入生活情懷之意。而弄花需道具與背景(文房空間)來相互襯托,更是講究美學涵養的活動。
六、嘗水既多,已能辨之矣 :賞玩活動有賴於感官鑑賞的能力,而感官鑑賞的能力來自於有意識的培養。文人之間透過儀式性的社交活動互相交流,逐漸成為一種文化認同。
七、結語:社會文化乃是由理念與實踐相互推動而成的動態產物。以明清文人文化為例,因現實環境引發「隱」的意向,進而促成「閒」的生活理念,然後再演化為「雅」的生活形式,最終成為中國文化中別具特色的一種文化形態,至今能可見其影響作用。
〈閒情雅致〉(以下簡稱〈閒〉)將明清文人文化疏理為一個具體的文化概念,以下以〈閒〉文以及故宮典藏資料檢索為基礎,藉由幾幅明朝以茶為主題的繪畫作品,觀察「隱、閒、雅」的視覺詮釋。
在王問《煮茶圖》(故畫1065)中,可見兩位男士相對而坐,右側的男子正在調整茶爐子裡的炭火,左側的男子則興致愉悅地與書僮分享甫完成的筆墨作品,儼然是一個充滿閒情雅致的文友聚會。王問是明中期的文人畫家,圖中足見其對物質的細緻觀察與認識,比如帶斑紋的竹製茶爐子(但畫面中似乎忘了添上茶壺茶杯)、有開片紋理的三足香爐(上面一小撮彎折的線條可能為蓋子之鈕)、風字硯台、以花紋布包裹的書套、彩繪的陶瓷容器等。還有筆筒中的毛筆,有明顯的尺寸和顏色區別,前者是否反映了明朝逐漸開始出現大字書法的風尚,而後者不管是表現不同毛筆或是毛筆染上墨色的現象,都顯示了畫者細膩的觀察力。另外烹茶的先生盤下的獸皮、書帙等,是否意在表現明人摹古的行為,還直得探討。
再看文徵明的《品茶圖》(故畫000521)和《茶事圖》(故畫000520),兩者構圖內容如出一轍,由山、樹與溪流包圍著主題中心的草廬,敞開的大門模糊了室內(人)與室外(大自然)的界線。草廬裏頭坐著主客二人,正悠閒地品茶,草廬另一頭有位茶童背對著觀者烹茶。遠方還有位友人正在過橋,顯然是要去拜訪草廬的主人。整體呈現了一種無拘束的、郊遊訪友的氛圍,頗為符合〈閒〉文中所形容的隱、閒、雅情境。這種涵蓋了自然景物、隱逸文人、茶童、煮茶品茶主題的明代繪畫,光是以故宮博物院的典藏,便有唐寅的《煮茶圖》(故畫001586)、《品茶圖》(故畫002172)、居節《品茶圖》(故畫000547)等,儼然為一種固定的繪畫主題。在往上溯這樣的繪畫模式,還可找到宋末元初錢選《盧仝烹茶圖》(故畫000130)、元趙原《陸羽烹茶圖》(故畫001108)等,呼應了〈閒〉文末所言:「明清文人文化可以說之前的時代各種文化因素的繼承、重新詮釋,並且和現實生活相互整合的結果」。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