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動靜有形〉單元尾端的子單元 |
本篇文章成文於2024年10月18日,是陳慧霞老師《明清文房珍玩》課程參訪故宮特展《大美不言》的作業。作業規範為以一個展櫃為單元,觀察策展人的選件的用意。因為非常驚艷於此硯台的造型,我選了位在〈動靜有形〉中以波浪紋為共通視覺語言的這個小單元為主題,而行文到最後,我才發覺單一的媒材也是他們非常重要的共通點:正是因為四件展件的媒材(尤其是顏色)很單純,才更能彰顯它們最明顯的共通的裝飾語言(波浪紋)。
以下進入內文_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莊子・知北遊》
〈動靜有形〉單元中有個子單元,直觀看起來是以「波浪曲線」為題,展示了海浪造型的硯台(註一)、一件由層層波浪曲線疊加而成的波浪造型玻璃雕塑(註二)、一只由五個刻飾著波浪紋理的圓圈組成的黃金手環和一只刻有重複性幾何紋理的黃金煙盒(註三、四)。同樣扣題於「波浪曲線」,細觀這四件品項的波浪曲線,其實走勢各異,可以再細分為前兩者的取法海浪,以及後兩者的抽象幾何的圖樣。
兩相對照以海浪為題的硯台和玻璃雕塑。硯台上圍繞著圓形硯堂的波紋,是由好幾組曲線相互「堆疊」而成。這些曲線組合飽含律動感而沒有幾何規律,有著四方湧動、席捲而來的效果。多組曲線走到末端以螺旋狀向圓心收束,將抽象的波浪紋理「圖像化」為波濤洶湧的海浪。本週五參訪時這正好在此展櫃前遇到陳慧霞老師,陳老師表示這方硯台是按硯材本身的形貌取向,是造型非常獨特一方硯台。
同樣以海浪為題的玻璃雕塑,整件雕塑彷彿一道正到高潮而欲破的浪牆。其造形則由一道道不規則的S形細長曲面相連而成,每一道曲線與其前後貫串起有機的律動感,上緣和下緣更按曲線律動不規則的走勢而產生動態效果,加上材質色澤透明中又帶著青綠,很容易與水作聯想(註五)。
相較於硯台和玻璃雕塑,香煙盒和手環展現了截然不同的風貌。首先,前二者以自然為造型對象,後二者上的抽象幾何圖騰令人直覺地聯想到60、70年代的歐美時尚。彼時的時尚產業正逐漸褪去期菁英色彩,轉而擁抱更年輕、更加大眾的流行文化,設計上也比以往使用了更多的幾何圖形(註六),很顯然這兩只金工品都是珠寶品牌追隨著時尚流行趨勢所生產的商品。這也反映出為何和《大美不言》中其他珠寶飾品相比,它們在視覺上相對低調簡練非常多。不過黃K金令人很輕易聯想到黃金的富貴印象,品項所使用的工藝技法也仍屬精緻工藝技法,反而給人一種時髦新貴的印象。
行筆至此,筆者此前執著於其母單元命題《動靜有形》,一直忽略此子單元一個非常明顯的特色——這四件展品所使用素材其實都非常單純。除了K金煙盒上的小小藍寶石鈕扣,基本上都是以單一素材(石頭、玻璃、K金)為主體,也正因如此單純,才更襯托出它們以波浪紋理為造型的共通性。其實在爬梳資料時,筆者很希望能研究這四個品項如何地反映了所屬時代的特質,再從中總結出彼此的共通性,以及這個共通性是否又能證明波浪曲線代表某種特定的視覺心理效應。這顯然在有限的時間內是一項過於巨大而龐雜的假設,反而使人忽略了如此簡單明確的答案。不過這一連串的思考經過也凸顯出《大美不言》展覽提供非常少的說明,而留給觀眾一個開放式的觀展經驗的樂趣。
端石海天浴日硯,故宮博物院藏品 |
梵克雅寶的煙盒與手鐲 |
Matei Negreanu的玻璃雕塑作品,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藏 |
_
註一:端石海天浴日硯,故宮博物館藏,文物統一編號故文000543。這樣帶有圖像化意味的波浪表現方式也可以在明代的青瓷上見得,比如青花海獸紋碗(故瓷003406)上就有螺旋狀的海浪,而青花海獸紋盤(故瓷002820)可以見到從四面八方而來的海浪,同樣給人風起潮湧的印象。
註二:馬泰・內格里諾(Matei Negreanu),向竇加致敬(Homage to Degas)「波浪」(Waves)系列
註三:《歐普藝術御門》(Op Art Mikado),梵克雅寶珠寶品牌典藏品。Op Art又名Optical Art,是一門屏棄傳統繪畫造型,使用幾何造型、顏色色塊等方式來達到幻視效果的藝術派別。其興起與60年代的認知心理學和相關科技發展息息相關。參見Art: OP ART: PICTURES THAT ATTACK THE EYE, Time , October 23,1964, accessed October 18, 2024. https://time.com/archive/6832339/art-op-art-pictures-that-attack-the-eye/.
註四:為了聚焦於展品之間的關聯性而各自獨立的脈絡,本文將展品資訊放在註腳。其實本單元單單依據物件的功能便幾乎能夠辨別典藏機構,顯示了三方典藏機構的獨特特色。
註五:根據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網站上的「玻璃發展時間軸」頁面,戰後的歐美玻璃工藝開始產生「工藝創作」和「商業產品」的區分,兩者隨著時代演進時而各自獨立,時而相輔相成。這樣的發展也藉由歸國或移民藝術家而帶動法國玻璃產業的變遷。此件作品的創作者Matei Negreanu出生於羅馬尼亞,於1981年移居法國巴黎。參見”Chronologie du Verre”, MUSÉE DES ARTS DÉCORATIFS, accessed October 20, 2024. https://madparis.fr/chronologie-du-verre/.
註六:格楚・萊娜特(Gertrud Lehnert),陳品秀譯,《時尚小史(Schnellkurs Mode)》(臺北:三言社出版,2007),頁 162。
留言
發佈留言